公益2012·行动的力量:信息公开走向专业化

 

 

【阅读提示】

信息透明化已成为公益慈善领域共识,有了信息公开平台,就有助于信息公开透明吗?在自有网站、官方平台、第三方平台等公开渠道日渐增多的当下,公益慈善组织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多元化,还是选择统一化?带着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友成基金会和相关专家学者。

“社会有获知信息的需求,我们就有动力建设”

从手工统计信息到现代化的信息平台

提到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关注公益慈善动态的人不会陌生。报纸、电视台、微博、网站等各种媒体常常引用其发布的每周、每月慈善捐助动态和相关信息,该中心每年度发布的《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7年成立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已有6年历史,目标是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公共平台。“当时国内没有一个组织对全国慈善行业的信息进行统计和汇总,连政府层面都没有针对行业发展可以量化的数据分析。”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感叹,“信息都没有,根本谈不上透明。”

2008年机构初创期手工统计湖南郴州冰雪灾害信息,到初步建立信息平台时就遇到“5·12”汶川大地震,公众访问量的暴增曾一度导致网站平台瘫痪,再到2010年起开始加速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一直在朝着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共平台目标“跋涉”。

2008年发生两次自然灾害时,我们靠着和政府的良好关系,以及和志愿者及前方的公益慈善组织的联系对全国捐助信息进行了统计,并上交民政部,成为了各媒体发布信息的源头。”刘佑平告诉记者,“社会有获知信息的需求,我们就有动力建设。”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两次自然灾害发生后,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收集了3000余家公益慈善组织的捐助信息,之后由于技术问题导致平台建设落后,流失了一些组织,目前约有1000余家组织留存,“通过组织活动、主动联系,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达到5000家。”刘佑平表示。

友成基金会是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数据库中的一家,在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中,慈善透明指数位列千家组织之首。当被问及如何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进行信息沟通时,友成基金会传播外联部主任王艳艳告诉记者,基金会日常的信息发布平台有两个,主要为其官网平台和每个月发给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基金会中心网、合作伙伴、捐款人等利益相关方的电子简讯。“电子简讯中会有项目进展、近期动态、重大事件等相关信息,中民的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到我们的官网上了解最新信息。”

“筹资、管理、运作、服务、宣传……”

信息透明亟须公益组织具备专业能力

据了解,在我国2000多家慈善基金会中,有公共网站的不到50%,每周更新信息的不到5%,在网站上按照《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要求公开财务、捐赠信息的更少。经常按“网”索骥进行信息收集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经常苦于信息不足。

除了信息收集不全,资金不足也是问题。刘佑平给机构这些年的投入算了笔账,自2008年起,在信息平台建设上共投入资金约1500万元,其中硬件投入约1000万元,人力及软件投入约500万元。但是,除了政府投入了约100万元、企业硬件捐赠了约800万元外,其余皆为自筹,“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公开平台肯定还需要大投入,目前来看,资金是个大问题。”

“技术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技术和资金都是一直困扰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难题。目前,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成立了自己的8人技术团队,既懂业务又懂技术,对信息平台进行重新设计和升级。他们的目标很远大:要建立一套庞大的覆盖全行业,涉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的慈善捐助信息系统。该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既包括机构的募捐数据年报,也包括具体捐赠的出处、去向。但现实离理想仍有一段距离,今年年底只能将关于简单捐助信息的统计板块上线,供捐赠者和公众免费检索查询。

同时,“即便信息公开了,也不代表透明,还要看信息及不及时,全不全面,准不准确,好不好理解”。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培峰告诉记者,信息公开透明是一项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需要慈善组织和从业者队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包括筹资能力、管理能力、运作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宣传和信息公开能力的建设水平。据了解,民政部在去年出台《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出台《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完成了初稿,管理办法将在慈善捐助信息的公开主体、内容、时间、方式和途径上进行刚性规范。“从无办法可依到有办法可依,覆盖范围更广,内容会更加具体,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例如信息披露达不到要求,年检可能会通不过,一次不过会提出警告,之后会启动退出机制。”参与办法讨论的刘佑平透露。

自有网站、官方平台、第三方平台“百花齐放”

信息公开专业化、第三方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公开透明是公益行业的发展方向,公益组织可以自由选择自有网站、官方平台、第三方平台等渠道。目前,信息公开正呈现多个平台“百花齐放”的状况。

今年625日,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规划建设的“中国基金会网”上线,定位于“权威的公益信息数据平台,专业的公益应用服务共享平台,便捷的公益资源拓展和价值链的整合平台”,打造集公益传播、理论研究、数据查询、项目展示、捐赠求助和交流互动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各个大型公募组织也早已开始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和加速建设自己的信息披露平台。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拟投入2000万元建设慈善捐助信息公开平台;中国红十字会上线试运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并宣布投入3000万元,建设未来覆盖整个红十字会系统的信息发布平台……

另外,除了全国性的信息公共平台和大型公募组织所建的平台,基金会及其他公益慈善组织也会通过自有网站、博客、微博等进行信息公开。不过,从目前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报告完整性不足、项目展示手段单调、缺乏个性化、缺乏与公众交流互动的平台等。

在王艳艳看来,只在自有平台进行信息公开是不够的,“在现在的新媒体环境中,第三方平台愈发重要,因为毕竟公众是从用户量更大的平台上知道了友成之后才会来我们的官网。”

面对各种平台的发展,刘培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阶段,要鼓励现有的多元化平台进一步发展,政府机构的平台有其优势,各个组织也可以有自己的平台,类似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网等第三方平台更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讲,专业化、第三方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他解释说,“政府层面的信息公开偏重管理角度,而第三方机构会更切中社会效果角度,把所有的信息进行比较加工,给公众一个选择空间。”